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矛盾纠纷潜藏于城市和乡村的旮旮旯旯。如何防微杜渐、化解隐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命题。即日起,【南充政法】微信公众号推出【果州平安志】专栏,带您走进一线,见证南充政法系统扫黑除恶净化环境,以法治守护未成年人成长,推进综合治理破解难题,解码“枫桥经验”南充实践,见证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图景。
近日,营山县
在全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其经验做法
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中国长安网》
《四川长安网》
《四川法治报》
等中省媒体关注报道
《中国长安网》关注营山县综治中心
《四川长安网》关注营山县综治中心
《四川法治报》关注营山县综治中心
营山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为何获得如此高的关注?
有什么亮点特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秘
绥山的社会治理之道
营山:进一扇门,解万般难
在推进基层治理的探索中,营山县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让分散的部门资源“指头”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握成拳头”,通过“排查—调解—回访”闭环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灭火式应对”向“防火式预防”转变,用“最多跑一地”的承诺,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以“功能聚合”为基础 全面强化阵地建设
在平台打造方面,通过扩建改造、优化布局,建成集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功能为一体的2200余平米的县级综治中心,合理设置登记服务、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指挥调度和协同办公7大功能区。
在要素配置方面,设立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调解室、妇女儿童维权站、心理辅导区、速裁法庭和劳动仲裁庭等9个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全链条”服务。
在系统集成方面,接入“慧眼工程”2.2万余路、“天网工程”1300余路、“雪亮工程”1800余路,配备自助服务终端2台、线上预约系统1套,建立矛盾纠纷案件办理监测信息平台,依托指挥大厅进行案件受理信息秒级推送,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警、早办理。
以“力量整合”为重点 高效汇集各方资源
在部门力量方面,按照“9个重点部门常驻,15个一般部门轮驻、N个涉事部门随驻”的“9+15+N”模式整合部门力量,24个单位58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实现职能部门“应驻尽驻、应进必进”。
在专业力量方面,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资源,建立物业管理、劳资纠纷、医疗纠纷等20个专业调解工作室,组建1282人的调解专家库,构建起“专职队伍+专门机制+专项服务+专业保障”支撑体系。
在社会力量方面,引入绥和调解室等调解组织4个、心理服务机构2个、司法鉴定所1个,联合禁毒协会、反电诈协会、志愿者服务等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源优势。
以“机制耦合”为关键 全力提升解纷质效
在风险预防方面,针对县域面积广、人口流动大、纠纷类型杂的特点,实行“红、黄、蓝”三级风险响应机制,对征地拆迁等高风险领域实行红色重点监测,对普通邻里纠纷实施黄色动态跟踪,对苗头性问题进行蓝色常态关注,成功对80件高风险矛盾纠纷实现提前介入,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7.2%。
在化解处置方面,建立“建档派单—情绪干预—要素归集—调前准备—实质化解”的矛盾纠纷处置新模式,实现统一受理、分类流转、全程跟踪,复杂矛盾纠纷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5天。在处置某医疗纠纷中,充分运用该模式,仅用3天促成双方和解,避免了矛盾升级。
在跟踪回访方面,建立三级回访制度,普通纠纷由调解员24小时内即时回访,复杂矛盾由综治中心3日内跟踪回访,重大案件由责任单位领导包案回访。健全长效跟踪体系,对重点人员实行“1名乡镇干部+1名网格员”双包联制度,通过每月定期走访、季度分析研判,动态跟踪矛盾化解成效,重复信访量同比下降63.5%。
营山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依托县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将原本分散的调解、信访、诉讼、仲裁等资源拧成一股绳,真正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难”。中心自去年9月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0余件,实现纠纷调解率、化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三齐升”,法院新收案件增幅、万人成讼率“双下降”。(齐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