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化建设 >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之“掌上检察院APP” 助推检察工作现代化
www.nanchongpeace.gov.cn 】 【 2024-01-25 11:11:20 】 【 来源:营山政法

  近年来,营山县检察院针对县域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偏远封闭等诸多现实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中央政法委强调“要运用科技创新的理念走群众路线,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掌心里、指尖上就能办成事、办好事”的要求,结合检察机关职责,联合各方力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布设终端、联通网络等,开辟“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路径,创造性地建设“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旨在为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脱贫攻坚、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检察力量。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的目的和作用


  一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落地落实。通过构建基层全覆盖、上下一条线的体系,让党的声音和工作力量直达乡镇、村社、街道和社区,消减空间和时间维度的距离,推动作风建设“转、优、走”,确保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执行,提升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同时,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让大数据可视化,为党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党的建设,建立起一边联系党委、一边联系群众的纽带。


  二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减少群众诉累,发挥司法审查职能,通过网上开展过程监督,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策在一线宣传、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解答、情感在一线联络、工作在一线推进,践行人民至上、司法为民的理念。


  三是充分发挥“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接地气的优势,为群众提供在家门口、掌心里、指尖上表达诉求的新渠道,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新方式,推动信访稳定工作走上法治正轨。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将社会矛盾控制在属地、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目标考核等激发内生动力的机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治生态重灾区的法治崛起。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实践探索的路径


  一是整合资源,合作共建。针对乡村治理传统模式中法治服务缺位错位、各部门多数时间在“单打独斗”、治理力量不集中等现象,营山县检察院在县委、县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争取县政府、纪委监委、组织部、公安局、法院、信访局等部门的支持,整合各方资源,紧密合作,齐心共建,营山县将“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列为全县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平台和终端实现了县、乡(镇)、村的全覆盖,有事在平台上对接、通过终端“会诊”已成为各部门在化解乡村矛盾和处理乡村信访时的一个首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二是搭建中心,形成中枢。面对群众方方面面的诉求、其他平台信息的大量涌入,营山县检察院建立一个大数据中心来存储、计算和分析数据,有效地将法治服务、法治公开和法律监督集于一体,实现对信息进行集成、实时动态分析、综合研究、风险预警、多终端融通等功能。


  三是布设网络,打通渠道。利用广电专线、互联网、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在县、乡(镇)、村分层分级布设采集信息、咨询接访、公共服务所需网络。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整合利用资源,将政务云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网格管理平台、安全监督平台、文网卫士平台、政务公开和司法公开平台等相关信息化平台连通,实现网络互联、数据交换和共享、成果综合利用等。


  四是设立终端,全面覆盖。围绕公共服务、法律监督和基层治理等方面搭建分级管理、形式多样、分布广泛、方便实用的信息终端,从司法供给侧提供更优质的法治“套餐”。


  设基地。在3所学校和1个企业,设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在87所中小学校设立了“知心姐姐”工作室,并安装具有普法教育、问题咨询、心理预警和帮扶矫正等功能的未成年人安全法治预警云平台。同时,开设“知心姐姐”法制小故事直播间、联通“校园班班通”等,定期远程进行授课,打造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的阵地。


  搭平台。以多功能、多用途、信息化的检务直通车打造“流动检察院”,开展“乡村法治巡诊”,综合应用于应急处突、矛盾化解、送法下乡、引导侦查、监督执法等,主动下访找问题,下村解难题。


  布终端。建立网上检察官并加载到公众号、门户网站等载体上,研发掌上检察院APP将多种功能进行整合,将检察服务放到掌上、指尖上,实现视频问检、远程服务、掌上办事。


  促整合。将线下检察服务大厅功能整合到网上,在1个县政务中心和2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安装可视查询服务终端,设置网上服务大厅,实现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在网上一站式完成。


  借载体。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载体建平台,集网上预约、远程告知、线上发布等信息推送和法律文书送达于一体,全力推进司法公开和政务公开。


  施救助。将法律援助、国家司法救助、民政救助和社会救助等统合到一个平台,搭建起立体式救助体系,实现受理、核实和救助在网上完成。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初步成效


  一是搭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把政策法律送到家门口。“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借助全县村村通的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设政策宣讲、预防犯罪、法治夜校等宣传专栏和直播间,常态化开展“法律七进”宣传教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等远程直播到基层组织和群众身边。2017年以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政策宣讲50余次,远程普法70余次,促进了法治与党建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治理新的战斗“堡垒”。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创新法治宣传形式,接通“村村通”广播系统,在12个中心场镇安装户外LED检务公开宣传平台,在28个乡镇(街道)设置法治宣传平台。2017年以来,利用矩阵平台发布敦促贫困户子女赡养老人公告、“扫黑除恶”和整治基层“微腐败”等内容500余篇,通过常态化、密集化的法治宣传,用法治亮明价值导向,培育文明乡风民风,让歪风邪气得到快速遏制,为乡村治理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探索搭建起“网上服务大厅+掌上检察院APP+微信公众号”远程服务体系,将检务公开、案件公开、法律咨询、业务办理、视频接访等功能加载到全县各乡镇、街道(社区)的便民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上,同时利用多功能、多用途的“检务直通车”打造流动的检察院,开展“法治巡诊”,让检察服务在乡村的全覆盖、满辐射、整时段,网上办事少跑路,让法治红利普惠至群众,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二是充当基层治理调节器,视频下访送到家门口。“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借助构建起的“一网多网、多网共享”的格局,将法律监督引入化解矛盾纠纷的全过程,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在全县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和县级机关单位建立的754个视频咨询接访终端,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覆盖网,群众有事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相关部门,在网上“面对面”表达诉求和寻求帮助,这一举措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检察机关和执法司法部门拓宽了工作线索的来源,特别是对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开辟了新路径。全县统一设立的1个视频接访中心,在网上实现矛盾纠纷的转接分流、多方联动、跟踪反馈等。同时,将县纪委监委、法院、公安局、扶贫移民局、信访局等数十个部门接入平台,打造“网上会诊”的化解矛盾新方式。促进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工作局面的实现。


  2017年以来,视频接受咨询1689人,其中21%与涉法涉诉纠纷有关,通过平台收集民事行政监督线索100余条。营山县检察院依据平台收集来的线索成功办理了2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发出检察建议21份,及时整改处理违法违规行政行为23起,答复疑惑、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共计522件次。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通过平台的监测、分析、预警等功能,及时发现社会治理存在的隐患和集中反馈的违法犯罪线索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提升基层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速度和深度,防患化解重大风险。2017年以来,通过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发现各类刑事案件监督线索90余条,实时跟踪监督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7件,帮助数百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08万元,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了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成为乡村治理生力军,法律温暖送到家门口。“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在每个行政村聘请1至2名乡村法律监督联络员持证上岗,协助收集线索、反馈问题、化解矛盾;把检务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进行“法治巡诊”,与法律监督中心远程无缝对接,主动下访搜集问题、下村解决难题;通过综合平台收集汇总线上线下信息,及时发现风险点,进行预测预警,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2017年,向营山县委提交“扶贫产业园风险分析及建议”等4份报告,引起高度重视,联合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置,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有效遏制因小问题演变成群访的社会风险,维护了乡村基层稳定。


  立足国家司法救助的检察职能,已与民政局、人社局等十余个单位合作构建立体救助机制,对社会救助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并通过“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建设的视频咨询接访终端、掌上检察院APP、网上服务大厅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救助申请的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协同和网上回访,为涉刑事案件贫困群众在网上开辟多条“快速通道”,让办案和援助朝着同样的方向工作,帮助穷人,温暖人民的心。2017年以来,利用平台对因刑事案件致贫的266人进行网上调查,28人进行了网上立体司法救助。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将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与乡村治理无缝衔接,依托信息化、社会化、体系化的“知心姐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大力开展乡村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已在87所农村中小学校建“知心姐姐”工作室并且安装未成年人安全法治预警云平台,远程进行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帮教救助和预防犯罪。2017年以来,“知心姐姐”团队及其志愿者利用平台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次,对45名涉刑案件未成年人进行了观护帮教,开展心理咨询60余次,帮助40余名未成年人重返学校或就业。


  “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自建设以来,就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得到市委书记批示,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检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收录和《改革内参》刊发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广西等地的上百个兄弟检察院前来学习交流。


  


编辑:景薇薇
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