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四川省“保护消费权益共筑满意消费”新闻通报会在成都召开。据会上发布的《四川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审判白皮书(2022年-2024年)》,四川法院受理的消费纠纷案件总量逐年上升。2022年受理一审消费纠纷案件62929件,2023年受理73937件,较2022年增长17.49%;2024年受理86235件,较2023年增长16.63%。2022年至2024年,全省法院消费纠纷案件调撤率均在50%左右。
具体来看,在消费纠纷中,恶意损害消费者权益现象频发,集中表现为:一是部分经营者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或隐瞒真实情况,导致消费者错误判断;二是格式条款造成消费者权利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的信息错误判断在二手交易领域尤为突出,如在雷某诉某二手车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因某二手车公司出售案涉车辆时并未告知雷某车辆事故的情况,雷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购车款并赔偿三倍损失。此外,部分经营者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设置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免除自身责任。
特定消费领域纠纷矛盾突出。在预付式消费领域,商家跑路、退费难、维权成本相对消费金额本身较高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在网络直播与游戏领域,部分平台以充值、打赏为主要盈利方式,但因高额充值、打赏引发纠纷较多,亟需引导平台规范经营管理。在网络消费领域,因消费者、经营者的不当行为极易引发衍生诉讼。
公益诉讼维权效果凸显。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克服了消费者个体维权局限,起到了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维权效率、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例如,四川省消委诉某信息技术公司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系四川首例“刷单炒信”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该案裁判确认了“刷单炒信”属于虚假宣传,是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故判决某信息技术公司承担侵权责任,该判决有助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优质的数字消费环境。据白皮书,在全省法院受理的消费纠纷案件中,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数量保持稳定:2022年33件,2023年26件,2024年31件。
近年来,为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全省法院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积极优化审判流程工作,包括对涉诉标的较小、事实清晰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简案快办,缩短消费者维权周期。同时,全省法院积极构建多元解纷工作格局,纵横加强联动协作。宜宾中院联合检察机关、消委会、市场监管局共同出台《宜宾市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建立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赔偿金来源与支出范围、使用与审核、管理与监督等细则,规范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使用。(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