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的浩瀚海洋中
法院执行工作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
它承载着当事人的期待与公正的使命
驶向权益兑现的彼岸
然而,单兵作战的航船有时会陷入困境
此时,交叉执行的号角吹响
开辟出崭新的航道,带来了破冰的曙光
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跨越了行政的边界
不同的法院携手同进,共克难题
从“执行难”“执行不能”到“执行到位”
“被执行人身在异地,电话不接也不现身,传唤均无故不到法院,如何才能找到被执行人?”
“经过网络查控、财产调查,被执行人在外地有一处房产,如何更快完成房产腾空、评估及司法拍卖,及时兑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面对执行过程中的上述困境如何破题,南充阆中市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们总会提到一个关键字——交叉执行。
交叉执行是人民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依法探索出的新方法。通过法律规定的指定、提级执行,执行法院交互将本院部分难以执行的案件移交其他法院执行,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并形成有力监督,防止干扰,遏制滥用执行权以及执行腐败问题。
交叉执行作为一种有效的执行方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显著提升了执行效率。在实践中,阆中市法院是如何激发交叉执行的“内动力”,又从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被执行人东躲西藏、拒不现身?
协同执行,丰富“武器库”
“您好,我们是阆中市法院执行干警,请求成华区法院派员协助执行传唤1名被执行人。”
“收到,我们立即赶往现场!”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成都市成华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平静。“执行110”平台接到了来自阆中市法院协同执行的紧急请求。
阆中市法院的执行干警与申请人历经波折,终于在成华区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行踪。然而,被执行人拒不配合执行工作,阆中市法院向成华区法院发出协助执行申请。
经了解,该起执行案件涉及民间借贷纠纷,申请人蒲某要求被执行人张某偿还借款,金额共计12万余元。然而,自2017年该案进入执行程序以来,被执行人一直东躲西藏拒不现身,执行干警多次前往张某申报地址调查,发现其早已搬离原住址,再也没能找到踪迹。
这样的现状让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直到2025年3月,申请人在成都市成华区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踪迹,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两院干警齐心协力地配合下,成功将被执行人传唤。执行干警对张某消极对抗执行态度严厉训诫,同时,向其释法明理引导正视法律、积极承担义务。然而张某仍旧不为所动,执行干警遂依法对张某作出十五日司法拘留措施。
交叉执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任务转移,更是一种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它让执行力量得以流动,让经验在交流中传承,让智慧在碰撞中升华。不同的法院有着不同的执行环境和办案经验,交叉执行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先进的执行理念得以传播,高效的执行方法得以推广,而那些曾经看似无解的难题,也在智慧的火花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执行开展遇困境、有阻碍?
指定执行,排除“中梗阻”
2017年,何某因项目开发与某公司发生纠纷。经当地法院判决后,对方迟迟不履行义务,无奈之下,何某向所在地法院申请执行。
从原法院首次执行至今已有7年时间,但该案依然没有实质进展,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今年4月,为化解本案矛盾,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该案到阆中市法院执行。
收案后,阆中市法院立即启动网络查控措施,并启动包案化解机制,确定该案由执行局局长胡波挂帅督办,执行局副局长马奎具体承办。马奎第一时间查阅卷宗,吃透案情,带队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期间,执行法官多次赴异地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向被执行人耐心地讲解法律规定,阐明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后果及不良影响。通过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和解协议达成后,阆中市法院持续跟进,最终该案顺利执行完毕。
交叉执行不仅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场司法的接力赛,每一位参与的执行法官都是这场接力赛的奔跑者。他们怀揣着对法律的敬畏,对公正的执着,在不同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宗旨,用汗水浇灌着法治的花朵。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交叉执行的战场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每一个生效的法律文书都能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