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学研究 >
站在人民群众最前端 守好公平正义最后防线
www.nanchongpeace.gov.cn 】 【 2024-03-19 16:28:57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第十二》


  “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四百五十二条法条,五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个字,从头到尾写的就是四个字:公平正义。”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电影《第二十条》


  躬身入局挺膺担当,俯仰无愧于天地


  “如果当时你在那辆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做?”面对公交车司机张贵生女儿的质问,韩明虽一直沉默不语,但也陷入了对怎么办案的深思。


  电影《第二十条》以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为主线,以张贵生案和王永强案分别作为“完成时”和“进行时”向观众呈现了同类案件不同处理对于当事人的影响。每份法律文书的签署,每个案件事实的调查,每次法庭上的辩论,在罪与非罪的判断中,在诉与不诉的抉择中,当事人的人生轨迹或许就这样被转向。


  在办理张贵生案中,韩明拿出案发监控录像逐帧分析,将冲突分解为见义勇为、互殴、故意伤害等多个阶段一一分析说明。但这种高高在上的“冷静”、置身事外的“理性”,是一种对当事人的过度苛责。这样“理性”分析之下得出的结论却让人觉得憋屈和心寒。经张贵生女儿质问而反思后,在王永强案件中,韩明没有将案件割裂分段,而是代入其中、感同身受,他看到了王永强为了给女儿治病而借高利贷的走投无路,看到了村霸债主反复强奸王永强妻子的令人发指,也看到了王永强反击的忍无可忍和恐惧万状。在办案中,置之度外还是“如我在诉”会对案件作出不同的处理,产生迥异的效果。如我在诉”是对检察官办案的基本要求,应成为检察官办案日常,这也是做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办案时既要保持法律理性,站在局外公正客观评价案件,也要躬身入局,置身案内,换位思考,把自己代入不同当事人之中,根据常识常理常情判断,大多数人通常会做什么选择?自己会如何选择?选择要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的结论是无罪,不予起诉。”韩明在权衡挣扎、犹疑纠结后,坚定选择了心中的公平正义,推翻审查起诉报告中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认定,勇于适用刑法“第二十条”,认为王永强刺死村霸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为法治担当不应成为一句口号,而应当实实在在地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到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章部署,对每位检察官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官,既要当好犯罪的追诉者,还要做好无辜的保护者、正义的捍卫者,更要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进步的引领者,在面对法与不法的正面较量、法理情冲突时,要勇担当,善作为。这不仅是职业使然,更是使命的召唤,就像影片所阐释的那样,要通过对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让人民群众对法律有期待、有信仰,也让自己配得上身上的那套检察服装。


  法察民情则立而威,以百姓之心为心


  “法律的责任是维护公平正义,老百姓最期待的也是公平正义。”


  在最后的听证会上,韩明慷慨陈词,现场观众掌声雷动,人心向背,跃然银幕。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如果韩明的儿子遇到校园霸凌挺身而出反成为“加害人”;如果公交车司机保护被骚扰的女孩,因下手失去轻重被判故意伤害没有纠正;如果刘文经侵犯郝秀萍,并扬言要拿刀砍死王永强,王永强在极度恐惧下用剪刀捅了刘文经被判故意伤害,岂不是助长了坏人的嚣张气焰,违背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正如电影中所说:“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人民检察院中的“人民”二字千均之重。法律监督的最大意义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在检察办案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法治理念,始终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一面。通过办案回应老百姓的情感期待,以公平正义赢得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基层检察院离老百姓最近,承担着检察机关80%以上的办案量,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前沿,也是守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我们要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扛起肩上的责任和正义,认真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将每一起案件中绝望的当事人拉回人生的正轨上,让冰冷刻板的法条充满以民为本的情感温度,让老百姓用心中的那杆秤去称一称我们的办案效果,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不是我们检察官自己去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身唤醒法本奥义,虽千万人吾往矣


  正当防卫条款的适用何其艰难,或是司法人员能力水平不足,亦或是还有其他原因,电影中可窥见一斑。


  电影一开始的韩明,为人世故、圆滑、接地气,深知百姓诉求,也懂得如何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在办案时遵从惯例和以往判例,正如其所言“法律就是法律,搁哪都一样”。从儿子韩雨辰的懂事和迷茫以及郝秀萍的绝望一跳时的沉默,吕玲玲检察官讲为什么对他有期待的沉思,到最后听证会上的铿锵话语,其内心深处追求的公平正义被逐渐唤醒。于是,沉睡的第二十条也被唤醒了。


  当韩明根据儿子伤情逐项对照立案标准看是否能立案,这种看似严谨专业的分析,难免让人觉得过于理性,也不免机械。法律是严谨的,但不是冰冷的逻辑、机械的法条,更不是所谓的惯例照搬。法律是要有温度的公平正义,是要兼有天理、国法、人情的公平正义。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抽象的。而现实中,检察官面对的案件是具体的,鲜活的,不会与法律法规一一对应。我们要把案件办好,往往会付出代价。“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民之所盼,亦我所盼,责任在肩,我必为之!


  在面对诸如“正当防卫”等难以把握的案件时,我们要杜绝法律工具主义,善于从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不机械按法条办,要在深层次上符合法治精神,立法原意。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案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实质法律问题。善于统筹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在作出最终决定时,反复问问自己是否无愧于良心,是否遵循公序良俗?是否实现了最佳办案效果?又会将怎样的价值追求向涉案当事人及其家庭传递、向社会引领?要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平正义的“最大公约数”,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前方的路,没有一帆风顺,需要我们检察官在每一个案件求索和坚持中不断回应。


  长宁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袁梓嘉


编辑:景薇薇
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