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案卷里的营商经:我在法院 “企”盼行稳致远
www.nanchongpeace.gov.cn 】 【 2025-03-13 16:49:53 】 【 来源:嘉陵区人民法院

  “嘉陵区实体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企业培育成果显著,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户,总数达134户……”,作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法院深刻认识法治助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的重要性,面对“产业升级、动力转换”的新考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找准自身在服务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持续发力,以创新司法实践诠释法治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共生,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锚定坐标 精准滴灌“法治清泉”


  “传统司法服务模式如同无的放矢,缺乏精准度,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继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这一问题后,嘉陵区法院对司法服务相关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布局,致力于优化司法服务,保障司法服务企业等主体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该院对2024年度46户涉诉企业235件案件进行“深调研”,摸清“家底”,梳理产业链条,找准企业的法律需求和风险点,探索发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性,司法服务不能一概而论。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结构,该院敏锐捕捉到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两大支柱产业是关键坐标。初创期企业懵懂,需细致的法律咨询与风险评估;成长期企业急切,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需缩短诉讼周期;成熟期企业重创新,需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转型期企业求突破,需通过破产重整、和解等方式帮助走出困境。


  量身定制一系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粗放式迈向精细化、定制化,为企业发展的每一步筑牢法治根基,让司法服务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于是,“产业链+司法服务”机制应运而生,这是一次从模糊到清晰的定位转变。


 

  多元解纷疏通营商“毛细血管”


  沟通协调不畅、需求不对等也是阻碍司法服务效能发挥的堵点,务必再次定位,从单纯的司法裁判者向多元解纷的组织者、协调者转变。


  大力推广“云享法庭”,对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精准定位。该院打破时空限制,把法律服务搬到企业身边,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到灵活的转变,让企业纠纷解决更加高效便捷。让司法服务触手可达。


  依托县区综治中心,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建立“商事调解专家库”,在整合社会资源上找准定位。借助行业专家专业优势,弥补法院干警在某些领域专业知识的不足,实现法律专业与行业经验的融合,提升调解成功率,从单一司法力量向多元协同力量转变。


  与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风险联控机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找到自身位置。从纠纷发生后的被动处理,转变为事前风险排查、源头治理,把司法服务嵌入社会治理大格局,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合作,提前化解潜在矛盾,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护航 孕育政商“连理新枝”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检验法院服务发展的成效?嘉陵区法院摈弃抽象指标的空谈,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涉企案件的办理中,力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构建法治生态“新格局”。


  以匠心践初心,以“如我在诉”守护企业发展。每名干警树立“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贯穿到立案、审理、执行的各方面、各环节。以“五理”同考的思维,落实“全审管、大政工、深调研、大安全”理念,推进“案、事、人”一体管理,促进涉企案件提质增效,继续推行“立审执一体化”改革,确保裁判结果清晰可执行,切实减少企业后续的维权成本。


  以公心树公信,以“五个追问”匡正市场秩序。将“五个追问”成为办理涉企案件的“必答题”,确保每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尽最大努力避免“一案结、多案生”。深入剖析公司治理纠纷案件,引导公司及股东从恶斗争权转向依法行权,将公司由乱治引入善治,规范公司治理,防止企业因内耗拖累发展。


  以真心暖民心,以“治未病”理念优化营商环境。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前置排查企业用工、环保等风险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拓优“小物业大治理”、争创全国枫桥式法庭为载体,在类案源头治理上探索新经验、取得新突破。 


  

  


编辑:景薇薇
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