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
“五理”同考:法院人思维跃迁探寻
www.nanchongpeace.gov.cn 】 【 2025-02-17 15:43:41 】 【 来源: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

  2月13日,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2025年度全市法院工作务虚会,党组书记、院长徐新忠主持会议,中院院领导、专委、中层干部、上挂下派人员及审判领军人才代表,各基层法院主要负责同志交流发言。


  灵魂思考:自我认知是否到位?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任何组织都无法回避一个根本性的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人民法院来说,清晰且精准的“定位”,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所在。


  定位绝非华而不实、随风飘散的空言,而是深深融入法院工作的每一寸脉络、每一处细节。从宏观的法院发展战略规划,到微观的日常工作执行,哪怕是交流沟通时的语气、眼神,都彰显着定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处理每一个案件,还是应对每一个事件,定位都如影随形,发挥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坚定维护者,必须立足自身定位,把握时代方位,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当前,党中央的殷切期待,人民群众的深切诉求,不是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职、践行使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档案管理的规范有序、数据统计的精准无误、文书撰写的标准严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这些看似细微的工作,实则是构建法院工作坚实坐标的“基石”。它们虽小,却不可或缺,共同支撑起法院工作的大厦。


  对于法院干警来说,定位同样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院领导班子、审委会专职委员、审委会委员,由于各自身份不同,定位也有所差异;在合议案件、审理案件、汇报案件等不同工作场景中,每个人的定位也各有侧重。即便是参加会议,每个人都需从“如果我是发言人”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积极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自己的定位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得以清晰呈现。


  同时,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行政人员、司法警察,亦或是书记员,每一个人在法院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关键少数;每一个“关键少数”,都应有在法治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带头崇尚法治,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精准定位:路径方法如何探寻?


  “为什么要强调服务大局?是亦步亦趋、照本宣科,还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锦上添花、增光添彩,还是‘自己涂脂抹粉,让群众来背锅?’”革新理念、转变思维、狠抓落实,务必恰当定位,找准路径方法。


  夯实基础:办公、办文、办会作为日常运转的根基,是推动整体工作高效开展的“生产力”,必须精细对待,不容丝毫马虎。数据统计应反复核对,保证精准无差错,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文书措辞应逐字斟酌,确保表意严谨、规范得体;档案归档应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整理,方便随时查阅调用,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五个追问:法院干警在办理每一个案件时,都应做到“五个追问”,即案件事实是否查清、原因背景是否掌握、法律适用是否准确、裁判思路是否厘清、“三个效果”是否实现?这五个追问,不仅是针对案件,人民法院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应有这样的深度思考。


  遵循规律:对各类案件特性与法律适用原则,如抽丝剥茧般深入探究,严格依循法定程序,精准把控每个环节,巧用科学工作方法,抓实审判工作,提升审判质效。同时,在审判实践中积极总结,定期复盘审理思路、法律适用难点,不能“浅尝辄止”,力求挖掘出如源头活水般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上传下达:既精准领会党组决策,将信息原汁原味、分毫不差地传递给干警,又毫无隐瞒、真实恳切地反馈干警心声,当好沟通的桥梁。推进具体工作时,既精准把握任务关键,把工作举措有力有序地执行到位,又收集整理工作中的意见建议,毫无保留、真诚坦率地沟通反馈,当好奋进的先锋。


  “五理”同考:综合素养何以提升?


  “一直强调提升干警的综合素养,可具体该如何落实呢?”政理、法理、管理、文理、事理“五理”同考究给出了清晰路径。


  政理:人民法院作为党和人民治国理政的“刀把子”,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应结合市委“1558”工作思路,结合审判职能,努力为“拼经济、搞建设”保驾护航,助力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当前社会形势、审判工作态势,在维护平安稳定、落实“两山”理念等工作上下功夫,真正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


  法理:深刻理解法律精神,不能局限于做法律条文的“搬运工”,而应努力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大国工匠”,深入挖掘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利益衡平机制及制度逻辑,将法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审判实践中。在处理个案时,把裁判结果放在整个法律体系框架下考量,力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让每一个司法判决都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管理: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有对自己工作领域的掌控感,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不仅应熟悉业务流程,更应洞察团队成员的优势与短板,通过“实战实训”等方式,精准补齐能力短板,提升守正创新、拓优增信的能力。


  文理:文字功底是法院干警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对于法院整体工作而言,各类工作报告都应全面、准确、深入,提升各类文字稿件质量,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法官而言,裁判文书的逻辑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是否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没有最基本的格式、标点错漏,都是工作里需考量的内容。


  事理:办公、办文、办会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常识性道理。应摈弃点状化、线状化、平面化思维,培养立体思维,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剖析,将事物的方方面面、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晰透彻,精准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同时,无论是院务安排、工作协调,还是日常待人接物,都能反映出法院运行是否规范有序,应通过对事理的准确把握,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


  系统重构:工作模式怎样构建?


  新时代法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既应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程序空转、监督失灵等显性弊端,更应以“系统重构”的智慧破解司法责任制落实、价值理念偏差等深层症结,树立和强化“大安全”理念,以“全审管、大政工、深调研”防范化解风险,以浩然正气挺起法院干警干事创业的精神脊梁,持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现代化南充建设。


  ——以“全审管”抓实“执法办案”。以要素之“全”,对象之“全”,范围之“全”,将庭前会议、庭审活动、归档、接访、个案宣传等一切与执法办案有关的“犄角旮旯”,全方位、无死角地纳入审判管理的范围和视野,既管好建好案件质量、效率的“高楼大厦”,又关照档案、送达、记录、接访等“细枝末节”和“背阴胡同”,重构审判管理格局,实现审管要素“全景式”扫描,审管责任“全链条”拧紧,审管思维“全时空”穿透。


  ——以“大政工”抓实“队伍培塑”。跳出“政工”看政工,以全局思维和宏观视野审视政工工作,聚焦“人”这一根本因素,坚持管人就必须管案、管事,既盯“队伍管理”,又盯“综合管理”,把队伍的“育”和“管”作为重点,在实战中练本领,于实战中长才干,营造“人人都是政工人”的大环境,构建“事事都是政工事”的大格局,推进“处处都是实训场”的大练兵,以政工理念审视每一件案件、每一项事务,推动政工思维与执法办案、内部管理有机融合。


  ——以“深调研”抓实“问题解决”。调研工作必须“看得深”,不只看“花瓶盆景”,还需看“后院角落”,在案件办理中自觉融入调研精神,将事实调查清楚、法律适用准确,并提前预判案件效果,与司法审判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必须“谋得深”,寻得到“真知灼见”,见得到“源头活水”,既当面问计,又现场办公;既了解情况,又解决问题;既联系群众,又推动工作;既看见过程,还看到结果。必须“干得深”,既不能“刻舟求剑”,又不能“照搬照抄”,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继续发现、解决问题,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达至“大安全”之境。


  ——以“全审管、大政工、深调研”构建“大安全”格局。针对违背司法规律的控制立案、案件办理颇失公平正义、上诉案件移送时间超长、程序空转等“案的方面”,办公办文风险、档案管理风险、印章管理风险、警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后勤管理风险等“事的方面”,监管、追责、信任风险,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等“人的方面”存在的风险趋势和影响,务必时刻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树立和强化“大安全”理念,以不给大局添堵添乱的“自身安全”,更好地肩负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神圣职责。


  PS:什么是务虚会


  “虚”是相对于“实”而言,“虚”不是说空话、讲假话,而是一种理论、一种思路、一种思考。


  务虚,是通过思考和研究,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谋划未来,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学会跳出具体事务从更高层次谋划和思考,既进行“事前预演”,又做好“事后复盘”,才能在总结中提高,在检视中推进。


  务虚,应善于“向上望”,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为动力,吃透吃准上级各项部署和要求,科学研判时与势,理性把握“变”与“不变”,对工作做出合理判断和前瞻安排。


  务虚,应注重“向下看”,主动摸清实情、把准内情,做到务虚而不言虚、察弊但不匿弊,把制约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晒”出来,把影响审判质效的难点痛点堵点“捞”上来,探新路、出实招,形成推动问题解决的有效思路。


  务虚会的核心在于呈现有思想的观点,避免出现“要”而不“行”的现象,通过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的“头脑风暴”,为所务之“实”提供更多的观点和依据,从而推进工作落在实处、起到实效。


  

  


编辑:景薇薇
中共南充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