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公园里,草坪上浮动着三三两两的人影。孩子拿着风筝,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我与他一同将风筝迎风轻轻一送,它便摇摇晃晃地升了起来。起初,孩子不解,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让它自己飞呢?那样不是更自在吗?”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把线轴递到他稚嫩的手中,让他感受那一紧一松的节奏,看风筝正借着风力,一步步向上攀升。
风筝有线,方能翱翔天际;倘若断了线,迎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失控与坠落。智者不求挣脱所有限制,而是在规则的框架中寻得从容与方向。如同水在万山之中找出路,不是推倒群山,而是绕山而行,最终归海。
(图源:觅知网)
裂痕深处光,觉察自由真
许多人曾想象,自己的生活应当是行云流水、从容不迫的:清晨在咖啡香中醒来,从容处理工作,傍晚与友人小聚,周末踏青远足。而现实却是:闹钟惊醒美梦,通勤挤成沙丁鱼,工作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生活被切割成无数碎片。
有人感叹,成年人的世界处处是限制:经济的压力、职业的瓶颈、家庭的责任、社会的期待……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让人难以展翅高飞。于是我们渴望财务自由、时间自由、选择自由,期待有一天能够彻底“自在”。
可世上本无绝对的自由,真正的创造,往往诞生于限制之中。心理学中的“创造性限制”理论揭示,恰当设定边界,反而能激发突破性创新。正如十四行诗的格律限制,孕育出莎士比亚的不朽诗篇;传统水墨的“计白当黑”,在约束里抵达无限意境;贝多芬身陷失聪困境,却谱写出震撼人心的乐章。
而法律,更是这一理念的深刻体现。它以规则为界,通过限制个体的恣意行为,保障了群体更广阔的自由。它抵御强权对弱者的欺凌,阻止混乱对秩序的破坏,从而为每一个人创造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空间,让真正的自由与创造力得以生根发芽。
司法实践亦是如此。繁重的案件压力,锤炼着裁判的效率与智慧;严格的程序要求,保障着权利的平等实现;缜密的证据规则,守护着事实的客观公正。这些看似束缚的框架,不仅撑起了司法公正的脊梁,更塑造了法律人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体系。
(图源:视觉中国)
墨耕无疆域,笔落见真章
在这样的体系之中,有一种力量悄然生长。它不喧哗,却自有声;不张扬,却穿透时间。那是思考的力量,是文字的光芒,是法院人在案卷之外的另一重修行——调研。
在办案压力沉甸甸的当下,法官为何还要坚持思考与写作?这支“笔杆子”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衡量?
起初,它或许像一道无形的边界,格式规范、论证要求、实务导向,种种框架仿佛层层束缚。要在如山的案卷与纷繁的审判实践中捕捉灵光,精心拣选思想的种子;于如海的文献中溯流寻真,苦苦追索论证的支点。
可最锋利的思想,往往诞生于最克制的表达。那一纸方格,像是无边的战场,每一步推敲,每一次自我质疑,都像在限制中寻找出口。也正是在这样的约束之中,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是将学术研究当成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还是一项基础工程去推动谋划?原来,写作从来不只是写作,它是审判之后的再审判,是思考之上的再思考。
当我们终于从迷雾中理清思路,从困惑中提炼出观点,那一刻的豁然开朗,是任何轻松浅尝都无法替代的喜悦。而那些在深夜里敲下的字句,那些在反复推敲后形成的观点,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工作的视角、理解法律的方式、回应社会的态度。
事实上,优秀的法官从来不仅是纠纷的裁判者,更是法治的思考者和传播者。邹碧华法官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许多法官的办案指南;翟瑞卿、张洪江、王力欣等业务专家,也都通过文字分享裁判智慧,于点滴间推动着法治进步。
当法院人用文字记录司法实践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自我质疑与完善:证据认定是否准确?法律适用是否恰当?裁判结果是否实现了公平正义?这个过程,往往能够发现办案时忽略的细节和问题。
而通过写作形成的思考,会反哺未来的审判实践,形成良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法院人愿意分享、善于思考、勤于写作,汇聚起的将是司法智慧的集体迸发,让公平正义不仅实现于当下,更传承于久远。
(北湖水榭 | 南充中院唐梁摄)
缚中生羽翼,心驰云外疆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其实我们热爱生活,也从不是因为它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它总在向我们提问,又激励着我们用创造去回应挑战。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提问与回应,说到底,都是限制与突破的对话。看似重复的日常、角色的期待、工作的压力,实则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锚点和创作的素材。正是在这些框架内,我们锻造出专注的能力,培育出深度的洞察,修炼出在平凡中见奇崛的眼光。
所以,不妨将限制视作塑造灵魂的容器,就像陶土在旋转中定型,音符依节拍成旋律,我们也在规则的河流中,学会做自己的舟。
认识到限制的价值,更会懂得在日常中寻找自由的缝隙。不必等到退休才有时间发展爱好,无需等到周末才能享受生活。午休时读几页书,下班路上听一曲音乐,周末清晨逛一次菜市场,这些微小的愉悦都是生活的清欢。
心若有舟,何处不是归海;人若肯渡,规则亦可为桨。不必执着于挣脱一切才是自由,当我们在规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束缚中积蓄向前的力量,每一次认真打磨、每一回努力发光,都在印证着: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框架,而是在框架里活成自己的掌舵人。而这样的时刻,便是自由本身。
顺庆区人民法院 蔡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