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如长河,奔涌向前。从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从信息时代到智能纪元,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变革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内在律动,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人驻足停留。面对这浩荡洪流,人常陷入迷思:如何不被时代抛弃?如何在巨浪中寻得自身坐标?
(寻航|南充中院李 丹 摄)
明变革之理:敢于当真猛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主动求变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密钥,也是个体在时代激流中立足的根本。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井田、奖军功、行郡县,以严刑峻法重塑社会,为秦统一奠定基石。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出台青苗、免役、保甲等新法,意图富国强兵,堪称古代最全面的改革实验。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简化税制并缓解财政危机。及至晚清,戊戌变法虽百日而败,却点燃了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火种。
然而,认识变革之需“易”,实践变革之勇“难”。人性天然存在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安稳的眷恋,这使得“不想斗争”成为许多人的潜意识选择,但这种回避斗争的“太平梦”终究是镜花水月。鲁迅先生曾犀利地指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直面与正视,正是变革所需的精神底色。
(图源:视觉中国)
掌变革之法:能察势善破局
“准确识变”是变革的前提。这需要拨开迷雾见本质的洞察力,需要超越表象观大势的历史眼光。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判断准确把握了当时中国所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对于个体而言,“准确识变”意味着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趋势,了解技能需求的更迭方向,把握价值重塑的历史机遇。犹如冲浪者观察波浪形态,只有准确把握时代浪潮的节奏与方向,才能借力前行而非被浪潮吞没。
“科学应变”是变革的方法论。变革不是盲目冲动,而是遵循规律的艺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不是与水势强行对抗,而是“深淘滩,低作堰”,顺应自然之势引导水流,成就千年水利奇迹。这种“科学应变”的智慧在当今时代更为重要。面对数字经济的兴起,传统行业从业者不是简单地拒绝或全盘接受,而是需要科学分析技术本质,找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点,实现转型升级的科学路径。
“主动求变”则是变革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不是被动地应对变化,而是主动创造变化;不是无奈地适应时代,而是勇敢地引领时代。对于普通人而言,“主动求变”可以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持续改进,可以是对生活方式的创造性安排,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每一个主动求变的个体,都是时代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图源:觅知网)
践变革之行:追寻极致浪漫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当个人熟悉的时代逐渐落幕,如何实现价值的延续与升华?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唯有摒弃“想过太平日子”的幻想,拥抱变革的必然,培养“准确识变”的智慧,掌握“科学应变”的方法,涵养“主动求变”的勇气,方能在时代巨变中破浪前行。
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长河中的航行者,我们无法选择风向,但可以调整船帆;无法决定潮汐,却可以掌握航技。在这永恒的运动中,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寻找避风港,而在于学会在风暴中舞蹈;不在于固守已有的坐标,而在于勇敢地探索未知的海域。
孔子周游列国而集大成,歌德涉猎多域而成通才。没有人能永久固守某个位置,这不仅源于外部环境的更迭,更源于内在成长的驱动。也没有人会在一个岗位上承担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每一次岗位转换都是对能力结构的重塑和对认知视野的拓展。
更深层的是,工作的内涵本身就在持续流变。技术的迭代、社会需求的转型,使任何岗位的职责边界永远处于重新定义的过程中。这意味着真正的职业安全感不再来自于占据某个固定位置,而是来自于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那种能随势而转、因需而变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躬身入局,全情投入,却又心向永恒,从容落幕。这或许便是在时代长河中,个体生命所能达到的极致浪漫。
作者: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 杜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