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真正的生命教育,是学会在花朵飘落的刹那读懂轮回的深意——当花瓣触地的瞬间,枝头已有新蕾在阳光里悄悄膨涨。
【一】
一样的生命
六月十三日,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高考已经结束,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上午阳光灿烂,夏风习习,妻像往常一样下楼到小区花园遛狗。“小黑”和“乖乖”母子俩四处撒欢闻香窜入一片花草,突然拼命蹿出口吐白沫,四肢乱弹。妻大惊失色,抱起她们俩气喘吁吁跑到宠物医院,片刻医生无奈摊手说“剧毒”!一对活蹦乱跳的生命戛然而止,妻脸色苍白铁青,满面汗水和泪水,她很难接受陪伴她十余年的一对可爱的宝宝瞬时就在她面前失去生命!前几天给她俩洗澡,剪毛还在说,今年又是酷暑,不再外出避暑就与她们在一起,免得远在曾家山上天天牵挂。
我与妻在高山峻岭寻到一片草木葱茏向阳的坡地,在远离尘嚣的一棵高高的洋槐树下挥汗如雨要把她俩深埋。俯首卵石岩土树根纠缠板结,坚硬如铁,抬头烈日当空爆烧似火,历时数小时才将小小的墓穴成形。妻一言不发的手掌早已磨破鲜血直流,也不稍憩,一锄接一锄,仿佛要用尽一生的力气,泪水汗水把头发胡乱黏在脸上。“唉!我今后回家她们再也不会来接我了!”她木然撒下最后一捧土,喃喃自语。
回家,腿灌满了铅,筋疲力尽,一步一步上楼梯,我心里面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永远的绝望,她俩再也不会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扑出来亲热,急切搜索我们的手袋看是否给她们带回了美食。
她们的食盆,口粮袋子和小床还在那里,但她们已经永永远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在一起十多年啦,她们陪伴我们的小孩初中、高中、大学、成家立业,与我们一起经历非典、疫情。她们是一对母女,大的已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但眼光深邃像口有故事的老井,每次对视她的这双眼睛,总觉得她里面噙满泪水,有无穷无尽的情意;小的正值壮年,文静可爱,从来安安静静一声不吭,有时,你正在看书,她悄悄走过来,立起小身子,两只小手轻柔来抚摸我的膝盖,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看着您,似乎对读书很好,奇似乎也有千言万语要给我说。也许她在说:我很乖,我不会打扰你们……她俩朝夕相处,有时相互依偎,静卧在天光下等待归家的我们,有时相互嬉戏,在蓝天白云下的青草地追逐奔跑享受天伦之乐!
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必说,我默默地把她们的食盆洗得干干净净,洗了一遍又一遍。
感谢你们陪伴我们一家人十多年,彼此心灵相通,相依为命,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光阴,其实我们都是平等的,一样柔弱一样无助的生命!只是我们生而为人,你们不幸为狗,我们有家有室还有你们,更多的你们凄风苦雨,残羹冷炙,挣扎求生。
我们会时常想念起你们,也会经常来看你们,请相信天堂没有伴有剧毒,一触毙命的美食,因为人类永远不会生活在天堂。
愿所有生命都能够被爱惜,也许来世我们也为狗为猫为天空飞翔的那只形单影只的鸟。
——作者李春涛
【二】
叩问生命
我们常常无法接受死亡,因为我们无法接受离别,就是昨天还感受到你在,今天却发现你已经不见了,就连想要触摸你的温度也成了妄想。那些未说完的话,那些约定好却永远无法实现的事,像悬在心头的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看过很多关于死亡的书,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里探讨荒诞与死亡的关系,余华在《第七天》中描绘亡灵世界,文字里的死亡有的冷峻如刀,剖开生命的真相;有的温柔似水,试图安抚生者躁动不安的心。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绚丽的亡灵世界与温暖的家族羁绊,也给了我新的启示,那句“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道破了记忆与生命延续的奥秘。无疑,这些文字总能给我们无数思考;但真正面对死亡时,那些理性的认知总会在瞬间崩塌。
人到中年,仿佛站在生命的中转站,看着一列列载满回忆的列车缓缓驶向终点站。我们开始经历身边人的离去,儿时玩伴的父母、单位里退休的前辈,甚至曾经并肩奋斗的同龄人,都逐渐消失在生命的视野里。
那些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存在,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转眼间便踪迹难觅,这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死亡的迫近。在无数个深夜里,我们独自咀嚼着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年轻时总觉得遥不可及的事,如今却如影随形。
记得外婆离世的那个清晨,阳光依旧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可空气中却弥漫着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寂静。她明明还吆喝着给舅舅两棒,当日却安详着没有声音;她熟悉的物件还摆着她熟悉的位置,床头的手机仿佛下一秒就可以蹦出她爱跳的曲子,可那个会笑着喊我的小名,偷偷给我塞零花钱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我抚摸着她盖过的被子,试图寻找残留的温度,指尖触碰到的却只有冰凉。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书中的死亡描写再深刻,也抵不过现实中离别的锥心之痛。
我在想,我们恐惧死亡,或许是因为恐惧记忆的消逝。当所爱之人离去,那些共同经历的美好瞬间,那些藏在生活里的温暖细节,都仿佛成了无根之萍。我们害怕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珍贵的回忆会逐渐模糊,害怕自己终将忘记对方微笑时眼角的纹路,忘记他们说话时独特的语气。就像博尔赫斯在诗中写的那样:“死亡是活过的生命,生命是在路上的死亡。” 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与死亡相遇,每一次离别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叩问。
而中年的我们,在历经诸多离别后,也可以练习与死亡和解,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珍藏回忆,将与逝去之人的过往变成家族的精神财富,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温暖瞬间,在传承中让他们的“生命”延续;我们可以活在当下,不再被工作压力与生活琐碎束缚,用心感受清晨阳光的温暖,倾听孩子的欢声笑语,与伴侣共享每一顿晚餐;我们还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凭借成熟的心智和丰富的经验,尝试新爱好,学习新技能,投身公益,在奉献中让生命绽放光彩。
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课,人到中年的我们,更像是正在接受这门课程的深度考核。当我们学会珍视记忆、活在当下、拓宽生命,就能在这关于生命的课题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让往后的岁月,既有面对死亡的坦然,更有拥抱生活的热烈。
——作者 蒲思颖
【三】
荐书:遗愿清单
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天,回顾过往,你是否满意?又会如何款待自己?这一叩问,直指我们对生命的深层认知。长久以来,死亡常被视为可怕、悲伤之事,我们因未曾亲历而道听途说,本能地抗拒面对。
然而,作者纪慈恩在长达10年、2700小时的临终关怀经历中发现,死亡如同空气般悄无声息。她提出,或许我们不必与死亡对抗,而是选择接受,专注当下。当人们不再执着于死亡,反而能从疾病中读懂改变的信号,坦然看待生命的终结,这意味着此生任务已完成,新使命在别处开启。作为生者,面对重要亲属的离去,“未准备好”的遗憾常令人深陷痛苦。但生离死别本就是人生必经课题,我们既以喜悦迎接新生,也应学会以尊重之心接纳离别。在亲人在世或遭遇创伤时,便可通过对话、写回忆录、完成心愿等方式练习,与死亡、创伤故事联结。正如后现代叙事治疗师吴熙琄所言,“sayhelloagain”,重写故事,从中汲取力量。
《遗愿清单》中,纪慈恩以自身经历为笔,记录临终关怀的所见所感,分享人生整理的忠告与建议,引领读者对生命进行全新思考,为我们提供直面生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