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基层警务工作里,藏着不寻常的温柔。它既有打击犯罪时的雷霆万钧,更有面对群众困境时的春风化雨,悄悄浸润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心灵。近日,一面印着 “热情服务,廉明高效” 的锦旗,带着沉甸甸的感激,送到了嘉陵区李渡派出所。这面锦旗背后,是民警们用耐心焐热困境、用细心化解难题、用责任心撑起希望的故事,更是“人民公安为人民”初心最生动的写照—— 他们用自己的光,照亮了一个被精神疾病阴霾笼罩的家庭。

初识:一次出警,撞见一颗蜷缩的“星”
故事的开端,只是一次寻常的家庭纠纷处警。可当民警踏进李某某家的门,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份“寻常”下的沉重:家里的儿子小洋(化名),正躲在房间的角落,沉默得像一颗失去光芒的星。他患有抑郁症,病情时好时坏,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空间里,仿佛与外界隔了一堵无形的墙。
“警官,不瞒您说……”李阿姨拉着民警的手,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疲惫与无助,眼角的皱纹里都裹着愁绪,“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最害怕的就是他发病的时候。不敢出门,怕他不小心伤了别人,更怕他跟自己过不去,可我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他……”话没说完,李阿姨的声音就有些哽咽。民警看着老人泛红的眼眶,看着紧闭的房门后那道沉默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明白,这一次,他们要做的不只是化解一场短暂的纠纷,更要帮这个家庭拨开长期笼罩的阴霾,找到一条能走下去的路。
帮扶:用“心”搭桥,把暖阳送进紧闭的门
回到派出所,值班民警第一时间把小洋家的情况汇报给了所领导。没有丝毫犹豫,所里立刻重视起来——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案情记录,而是一个家庭沉甸甸的期盼。很快,一份“一对一”的关爱计划新鲜出炉,每一条都透着民警们的用心:
一本“关爱档案”,记着每一份牵挂:民警专门为小洋家建了一本厚厚的关爱档案,纸上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小洋的出生日期、病情变化、每天吃的药、家属的联系方式,甚至连李阿姨提过的“小洋喜欢安静,怕吵”这样的细节,都一一记下。之后的日子里,民警总会定期上门,或是打去电话,把小洋的最新情况补充进去。这本档案,装的不是冰冷的信息,而是民警们时时记挂的牵挂。一位“政策宣讲员”,牵起希望的线:李阿姨老两口不懂政策,更不知道去哪里找医疗资源,看着小洋的病,只能干着急。民警看在眼里,主动当起了“讲解员”——他们跑社区、问街道,一次次去相关部门咨询,把办理残疾证、申请低保和医疗补助的流程,一条一条梳理清楚,用最通俗的话讲给老人听。“阿姨您别担心,这个材料我帮您跑”“补助申请下来了,我给您送过来”,一句句承诺,一次次跑腿,慢慢减轻了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老两口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名“安全顾问”,守着稳稳地安心:“万一他突然不舒服怎么办?”李阿姨的担忧,民警早就想到了。他们专门找来关于抑郁症护理的资料,耐心教李阿姨怎么识别小洋发病的前兆,怎么跟他说话才能让他平静,甚至把派出所24小时值班电话写在纸条上,塞到李阿姨手里:“阿姨,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您觉得难,就打这个电话,我们马上来。”这句承诺,像一颗“定心丸”,让这个曾经惶恐不安的家庭,有了稳稳的安全感。一群“贴心朋友”,融化心里的冰:民警们知道,小洋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有人能走进他的心里。所里特意要求了民辅警每次去都尽量不穿警服,就像朋友串门一样,坐在小洋身边,跟他聊喜欢的话题——有时是最近的天气,有时是楼下新开的小花,有时只是安安静静地陪着他晒太阳。“外面的阳光很暖,要不要一起去看看?”这样温柔的邀约,一次又一次,慢慢融化了小洋心里的坚冰。他开始愿意抬起头,跟民警说上几句话;后来,甚至会主动走到窗边,看看外面的世界。
回响:阴霾散去,笑脸里藏着星光
数月的陪伴与关爱,像一缕缕暖阳,慢慢驱散了这个家庭的阴霾。曾经紧锁的房门,如今常常敞开;曾经沉默的小洋,现在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楼下散步,偶尔还会跟邻居打个招呼;李阿姨脸上的愁容,也渐渐被笑容取代。
“以前总觉得天塌下来了,没人能帮我们。”李阿姨拉着民警的手,眼里满是感激的泪光,“是你们派出所的同志,一次次来帮我们,让我们觉得没有被社会抛弃,觉得日子又有盼头了!”说话时,她的嘴角扬着,眼里闪着光——那是希望的光,也是被温暖照亮的光。
而李渡派出所的民警们,只是默默笑着,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知道,自己做的只是平凡的事,却能为需要的人点亮一盏灯、撑起一片天。这抹“警”色,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悄悄照亮那些“迷失的星空”,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